
张磊作为高瓴的创始人,曾一度在国内风头正劲,却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据报道张磊已取得新加坡国籍,这一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实际上,张磊新加坡国籍的征兆很久以前就有了。
比如高瓴早先悄悄地把中文网站撤下来,用英文网页取代。
并且把企业重点放在新加坡。
加入新加坡国籍有迹可循
在2022年末,高瓴在新加坡的滨海湾金融中心租赁了被称为新加坡“曼哈顿”的高级办公楼。
此前高瓴仅在新加坡拥有几家共同办公的大楼。
同时,高瓴资本还在伦敦和首尔设立了新的办事处,为进军国外做准备。
由此可以看出,高瓴资本的确是在为撤出中国市场做准备。
过去两年,高瓴资本在海外的大手笔投资屡见不鲜。
但在中国的投资却出现了萎缩。
这一现象引发了大家提出的张磊是否已经放弃中国公民身份的问题。
不过,张磊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张磊的高调,让所有人都有些不习惯。
出书、做讲座、接受采访,站在聚光灯下的他,再也不是什么私人投资者。
比“VC一哥”沈南鹏还要受人瞩目。
在二级市场上,高瓴资本所涉足的项目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都让大家疯狂的想要进去分一杯羹。
张磊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管理着一支规模巨大的私人基金。
并且为投资机构、有限合伙人赚取了大量的资金。
根据德克萨斯大学的捐款资料可以看到。
在截止到四年前的6月份,过去的整整十年里,高瓴资本的平均每年收益率高达20%。
这样的回报令整个行业都为之震惊。
相对于其它的投资公司来说,高瓴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公司。
创始人张磊则是一个顶尖公司的精英。
只不过他那些所谓的观点言论一点都不像是一个商人。
驻马店小伙的奇幻机遇
张磊的父亲是外贸部门的干部,而高知母亲是一名律师。
当年他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被人大录取。
毕业后又被政府派往五矿工作。
后来又因与一名美国顾客有了联系,萌生了去美国读书的想法。
当张磊于1998年奔赴耶鲁修读MBA及国际关系双修。
本以为能拿到全额奖学金,不料还有一年的时间。
他便开始寻找实习单位,一边挣学费,一边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十多年来,从纽黑文到纽约的列车一直在不停地行驶着。
张磊曾多次搭乘这班列车前往纽约进行面试。
但无一例外,都是带着期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回。
在央视《遇见大咖》的一期金融人物访谈节目中。
张磊站在讲台上追忆那段过往,那是他33年来少有的凄凉时光。
史文森是耶鲁慈善基金的主要投资人。
在美国除了有名的巴菲特之外,最受欢迎的投资人就是他了。
虽然没有MBA实习的先例,但史文森还是被这个聪明勤奋的年轻人吸引住了。
让他在耶鲁获得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教了他一些投资技巧。
在捐款资金的帮助下,他开始了一项关于木材工业的研究。
几个星期后,张磊带回来了一叠厚厚的产业分析报告。
他还给每家标普500强企业写了免费的年度报告。
并学习了许多经营方面的知识,如资本收益率和股本收益率。
2005年,他刚刚从耶鲁回来。
手里拿着耶鲁大学捐赠的两千万美金,创办了高瓴。
张磊劝说史文森将大笔资金注入腾讯,当时的市值还不到二十亿美金。
QQ是他最早的一次投资,看似风险很大,但后来却被证实是非常可观的。
高瓴发展史
张磊作为无名小卒刚刚入局时,沈南鹏和熊晓鸽两人早已混的风生水起。
高瓴创投成立有五年里,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腾讯一家。
腾讯的投资为高瓴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但在2010年高瓴投资了京东,这才让高瓴进入了顶尖风投的行列。
最著名的一幕,就是刘强东开价七千五百万美金。
张磊却直接拿出了三亿美金,并且表示要不就不买,要买就大买。
而后来京东大获成功,也充分证明了张磊的远见与勇气。
凭着扎实的钻研精神,张磊找到了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
张磊在33岁时创立了高瓴,他后半生的辉煌从2005年开始。
那是中国金融行业崛起的第一年,张磊对商界的了解让大众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在他成立的前五年,他只投资过腾讯和京东。
这两个项目都是他在这个行业里站稳脚跟的。
一般人都会将自己的钱分几个品种。
以减低风险,但张磊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一箭双雕。
凭借着多年累积的友情,他促成了腾讯和京东之间的合作。
然而,他却很少提起自己的失败。
那是在2000年,他回到国内,和一些学生一起创办了中华创业网站。
半年后就开始赢利,并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投资品牌。
那时候他28岁,正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时候。
他与他的公司一同登上了《纽约时报》的首页。
并登上了众多媒体的头版头条。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华初创公司就因网络经济的不景气而分崩离析。
张磊在早期的投资中,还带着几分狂妄。
但在失败之后,他学会了如何保持低调,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017年乌镇网络晚宴,张磊就坐在马化腾左手边,仅次于刘强东和王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磊在金融界的影响力很大。
扎实的基本功不仅仅是对风险的界定,更是对他的生活的界定。
高瓴在二级市场上的股票,这是它的底色。
